0~3岁是儿童潜能最佳期,因而也是智能发展最佳期,最迟不要超过6岁。即存在于儿童身上的许多先天机制、潜在能力,若得不到及时的引发和诱导,那么,其中有些可能在尚未显现出来时便枯萎,有些可能刚显露便枯萎,而不能发挥起应有效果。每个孩子都有形成两个以上语言中枢的可能性,但在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中,他没有接受另一种语言信号的刺激,另一语言中枢的机能便不会从沉睡中转入活跃状态,当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一过,另一言语中枢机能便已退化了。
在学习外语过程中,许多人并不顺利,他们有近乎同样的苦恼,即他们虽在学习过程中付出了十分艰辛的努力,然而,收效甚微。出现这种情况可能存在多方面原因,但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即是,这部分人在双语发展的关键期,没能接受很好的训练。到了学龄期后,其言语能力已经获得充分发展并趋于成熟。这时,他们唯一的言语中枢的调节、控制机制已完全与母语的各种特点相协调。
从母语的发音到书写,从外形言语到内部言语,其中枢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控制的模式。在这种情况下,再学习一种与母语完全不同的另一种语言,这个语言中枢很难接受。因为多年来形成的那种与母语相适应的言语联系,已经很难在很短时间内进行更改和转换。但是,在人的早年——婴幼儿阶段,言语中枢尚未定位,或说在这一段时间,儿童大脑的左右两半球都存在发生言语机能联系的形态学基础。
美国大语言学家韦伯斯特是从襁褓时期开始同时学四国语言的。他降生时,家庭就给了他多种语言的影响。这孩子长大后精通多种语言,25岁就编写英语教科书,他编撰的韦氏英语词典,是英语世界最具权威的两种词典之一。可以说,婴幼儿个个都是“天才”,仅仅他们掌握语言的本事就无与伦比。
前苏联教育家互科夫斯基曾指出:“一想到大量的语法形态给婴幼儿大脑带来的沉重负担,就感到可怕。然而,孩子却总是满不在乎地在这些混沌的状态中看清方向,将听到的杂乱无章的语言要素,一项一项地加以分类。而且,他们自己并不认为是什么繁复的工作……”。
假如大人必须在同样短时间内掌握2岁孩子不费任何气力便可掌握的语法形态的话,那么大人的头脑恐怕是会破裂的,在这期间,孩子所付出的努力是令人惊叹的,但更值得惊叹的是,孩子能够轻而易举地把这些工作做得十分出色。
的确,孩子才是世间无与伦比的脑力劳动者,好在孩子本身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。
可见,婴幼儿学两种语言是完全可行的,并不存在负担过重问题。因为越小的孩子越不知负担,他们不懂得难易,学任何事物都不是有意识的语言思维识记,而是无意识的印象领悟记忆。没有目标、不懂压力,只是象录像机、录音机一样,吸收着进入感知范围内的一切信息,进行模仿,不管多复杂的语言难题,也能迎刃而解。
这个时候,如果学习两种语言,就可能在大脑中形成更大的言语中枢部位。不同的言语中枢分别负责各自的言语体系,这样,两种言语能力就会同时获得发展,有人发现,从小掌握双语儿童的大脑两半球对言语刺激产生诱发电位。这表明,在他们大脑的两半球均存在言语中枢。
学习母语是一种直接学习方法,即不用另一种语言进行翻译、思考、记忆,而是在生活中领会和模仿。
3岁前学外语,也有直接学习的效果,不用于以后的间接学习。在婴幼儿阶段,若具有一定的条件,学习一门外语是不用费什么力气的,似乎在玩乐之中即可完成,与学习母语的情况没什
么区别,这就是因为这时存在着发展言语能力的生理优势,学习言语的潜能在这时可以得到很大挖掘和利用。一旦这段时间过去之后,这种特殊的生理优势即不复存在了。
虽然一个人语言能力的发展并不因为生理优势的失去而停止,但是,它在发展速度和程度上,都将受到一定的限制。